01 如何想到这个问题的
一直以来从事B类企业交易相关平台的设计。当然,像最初做toB交易的那一批找字头平台一样,我所服务的项目,最后都从所谓的撮合走到了自营,俨然做起了贸易商。
因为平台始终绕不过去的死穴就是,你无法避免买卖双方走到线下交易。平台为卖家找来了流量或客户,他们却不在平台完成交易。无法闭环、无法循环,平台也就无法生长。只能收收有限的广告费、会员费了。
但我始终相信,各行各业的交易是正在发生的,交易的主体也是多样的,那这张交易的网也是存在的。
没有互联网之前,这张网存在于行业协会、地区商会、商人俱乐部或个人的小圈子里。这些圈子有它的封闭性,因为完全透明了生意可能也没了;也有他的开放性,因为始终要吸纳新的机会进来。
有了互联网之后,这些关系以及依附于这些关系的交易,不是可以借助网络的效应,让所谓三流更迅速么,这无疑是对所有人都有益的。
所以,买卖双方,通过工具管理交易的诉求是存在的。既然双方担心自己的客户或渠道资源上传到平台后跑掉,那这个交易网路或平台是否应该是封闭的、或者说半封闭的呢?
02 有哪些佐证
1688的采源宝
最近在听文初_放翁(一个阿里好产品)的播客,其中一期讲到他做给微商供货用的采源宝。通过调研发现:
- 微商的供货渠道是很弱的
- 微商非常希望他的货源是封闭的
- 供应商既不希望将已有的客户放到线上来,但又期望有个工具能管理这些客户
基于买卖双方这些诉求,他将采源宝设计成一个半封闭的交易场所:
- 在开放的货源市场里,用户是看不到商品价格的
- 这个市场里的所有商品,没有进入1688的主搜里
- 用户也就是微商看到了商品,必须下载采源宝APP,和供应商建立关系,才能看到价格,才能下单
虽然这样整个交易被人为的截断,交易漏斗很长。但一来满足了买家,二来采购宝app里的信息是不进入开放市场的,这样供应商也不用担心自己的客户变成平台的,跑到其他家去下单。
当然在这个过程中,他和运营也进行了艰难的讨论和选择。不过跑了一段时间,数据是这样的:
- 按买家用户数,有2/3是1688平台导入的,有1/3是供应商自己上传的, 2:1
- 按成交金额,平台导入的用户产生的交易,与供应商自己上传用户产生的交易是差不多的,1:1
- 按客单价,供应商上传的客户,客单价是平台的1.5倍
他们通过这样的方式去拉动供应商,不断的把他的老关系上传并维系起来,慢慢的,沟通、营销都可以搬到采源宝上。
另外,他们还做到了不同的客户对应不同的商品,不同的客户有不同的价格。
可能如今采源宝并非当初他设计的样子了,但不妨碍这一次尝试的意义。
做流量项目的即友:KOSAN
这是来自老板们的现身告白,各行各业必然都会存在各种信息差的,而且,这些是应该会存在且永远存在的,就算世界在怎么平,也无法抹平。
03 曾经的实践
曾在自己经手的一个项目里,尝试利用这个特点,来实现一些设计。当然最后经过一番挣扎都无疾而终(各种原因)。不过,最后离开时算是打了一点点地基,建立了一个库存共享中心和一套接入API,也有商家接入了。
提到华强北大家都知道,那里有几万家蚂蚁搬家似的商户,你卖电阻,我卖电容,他买MCU,支撑着大部分中小终端工厂的元器件采购。
我试想过,建立一个半封闭的、可交换货源信息的网络,大家将自己的现货货源,接入这个网络里,有选择的开放给其他人,既能卖也能买,实现1+1>2的局面。
而这个网络是基于行业内共享API的。联合行业的ERP服务商,构造这样一个API联盟,大家能通过互换资源的方式进入。底层是完整的丰富的SKU信息、交易主体信息和服务商信息等,并且这些信息是公开的。